陪伴家人斷捨離
在課程中陸續的收到一些提問,當中最多的是「我的家人都不整理家裡,東西都亂丟,房間想戰場一樣」、「我家人好像有囤積癖,總覺得東西總有一天會用到,但是都已經三年沒用過了」、「我的小孩就是一直買一直買,東西也沒在用,很浪費」......類似像這樣的問題,好像常常環繞在我的耳邊.....
像這樣同在一個空間生活,家人的行為的確會困擾著我們,但如果用錯方法,很可能會讓家人的行為更嚴重。
比如,有些人會以不斷的「提醒」家人
"
你房間也該整理一下"
(到這裡都還算ok)
"
那麼多東西都不用了,該丟的就丟了"
(對方的警報器已經亮燈了)
"
像你這樣以後要怎麼一個人生活.................."
一連串讓家人感到內疚、有罪惡感的話。
這時家人根本不會去想他該如何整理他的環境,而是會陷入我很糟糕的自責中,情況嚴重的可能會開啟防衛裝置,跟你起爭執。
這是一種對關係不好的惡性循環。對方只收到指責,而你想要的乾淨的環境也沒得到。
而且更嚴重的是,你正在打擾家人去經驗他自己的價值觀跟自我軸的確認。也不是說,你都不能提醒對方,只是要在你不再是用批評的觀點去看對方時,你的提醒才能很平和的進到對方的心裡。
想起之前陪伴我兒子送走他蓋了17年的棉被時,連續一個星期,重覆幫他洗了三次,用了不同的洗衣精,都洗不掉舊棉被的味道,一直到那個晴朗的星期六,我才小心翼翼的問他:「這個棉被好像真的不能再使用了,相信你也不喜歡這個味道」
他說:「可是好捨不得,我喜歡蓋這條棉被」
我:「我知道它陪你很久了,我也好捨不得,但是再蓋也不舒服對吧~睡覺時聞到這個味道也不好」我看他都沒說話,知道他正在經驗他的捨不得,我慢慢的靠近他說:「那你要跟你的棉被說再見嗎?」然後把棉被交給他。
他抱著棉被,跟它說:「謝謝你陪我這麼久,每天蓋著你睡覺好舒服,謝謝你,謝謝你......」這時,我才默默的走去拿垃圾袋,等他把棉被交給我,才放進垃圾袋中,這時他跟我說:「再給我抱它一次」
他抱著棉被說:「真的,真的謝謝你......」

最後我們才真的送走了那條17年的棉被我很開心,能看見他是一個很愛惜物品的人。
每一次帶著他去整理一些現在不需要、不適合、不舒適的物品時,我總是提醒自己,不能用我的價值觀去看待他的物品,對我而言可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東西,但裡面都有些回憶在裡面,是物品與他的情感,去看見那些情感,幫他釐清現在的他,需要、適合、舒適的是那些是非常重要的。
如果無法陪伴對方,就請閉上眼睛去靜心,說:「那是假的,是我眼睛業障太重,假的,都是假的」XDDDD
其實,本來斷捨離的山下老師就是一直提醒讀者,斷捨離是不能強迫別人的,零極限的修藍博士也說:「 你永遠無法清理別人。」
如果我們自己將家裡的空間整理得很清爽,相信家人也一定會跟進的,我家小孩現在是家裡最少物品的人,他的房間甚至沒有衣櫃,是我親眼看過斷捨離最極致的房間。